苏超赛场燃师情 南京校园足球传帮带育新苗
9 月 6 日傍晚,南京奥体中心的灯光为教师节提前点亮。苏超联赛第 11 轮南京队对阵徐州队的赛前暖场环节,140 名师生组成的鼓阵敲响《鼓舞金陵》,大鼓沿跑道列阵,小鼓构成三角与半弧,师生鼓点共振如心跳,拉开这场特殊致敬仪式的序幕。看台上,20 位优秀教师代表注视着绿茵场,那里有 200 名足球小将正用颠球、传切演绎青春活力,其中既有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卫冕冠军队员,也有大厂实验幼儿园的萌娃,年龄跨度从 6 岁到 15 岁,用足球语言诉说着 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” 的传承故事。
这场赛事成了南京校园足球 “传帮带” 生态的缩影。游府西街小学浦口分校主教练柏冰在场边红了眼眶,他带的队员们按年龄分级展示:二年级小将专注运控,四年级队员默契传接,五年级学长示范多部位传球。“开学一周每天彩排,从下午 2 点待到晚上 7 点,没人喊累。” 柏冰的骄傲藏在细节里 —— 队伍入场时,高年级队员自然牵起低年级队友的手,这个赛场外的小动作,恰是校园足球 “老带新” 的日常写照。

这种传承在南京校园足球体系中早已制度化。雨花台中学的足球场上,“先做好学生,再做好球员” 的标语格外醒目。作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,这里走出了 16 名现役苏超球员。2022 年,学校联合南京大学与职业俱乐部打造 “体教融合” 模式,退役球员转型教练带校队,高校教授定期来讲文化课,形成 “老教师传经验、老队员带新人” 的双轨传承。近 10 年,该校 140 余名球员考入重点高校,40 多人入选国青国少队,印证了 “足球育人” 的实效。
在金陵中学仙林分校,西班牙籍教练何塞的训练课上总有特殊环节:让初中队员带小学梯队训练。“看到大哥哥做动作,小队员模仿得更认真。” 何塞的中文带着西班牙口音,却精准抓住了传承的精髓。这种 “以老带新” 的训练法,已融入南京 294 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日常。市教育局搭建的 “校园足球教师成长学院”,通过星级教练员认证体系,让资深教练的教案能快速传递给新教师,近两年南京教练团队蝉联全省技能大赛团体冠军。
“小足球” 的 “大舞台” 不止于赛场。南京构建的四级联赛体系,让常年参赛的 20 万人次学生有了成长阶梯。从 “校长杯” 到 “苏超”,从幼儿园嘉年华到高中特长生通道,形成完整人才链条。2025 年,近 20 名南京球员考入 C9 高校,200 余人凭足球特长升学;江浦高级中学 5 名女足队员助中国二队夺得国际世界杯冠军,这些成绩背后是坚实的保障体系:近 5 年新建 180 块足球场,每年 100 万元专项保险为 35 万名师生兜底,数智平台用数据为训练护航。
教师节当晚的奥体中心,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全场齐唱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》时。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教师曹晨看着屏幕上自己指导球员的画面,想起曾帮学生戈伟权衡职业道路与升学选择的夜晚。“老师不只是教踢球,更是帮他们看清方向。” 如今戈伟已入选苏超名单,而曹晨带的新队员正接过足球,就像一代代南京校园足球人做的那样。
从萌娃的第一脚触球到职业赛场的驰骋,从老教练的战术板到新教师的教案本,南京校园足球用 “传帮带” 书写着教育的另一种模样。这个教师节,苏超赛场的掌声不仅献给拼搏的球员,更献给那些在场边弯腰系鞋带、赛后改教案的师者 —— 他们让小小的足球,成为托举梦想的大舞台。
发表评论